北京朝阳区证券配资开户,合生汇负一层的21街区是专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潮流美食天堂
中国城市里的商场通常是多层结构:一层是化妆品、珠宝首饰,二层是女装、儿童服饰,再往上是男装、皮具、运动装备和品牌连锁餐厅、电影院等。如果你往楼下走,B1层一般会看到快餐、潮玩和一些健身房。这种布局源于美国,和典型的家庭消费者决策路径有关:设想一家人进入商场,太太会被化妆品吸引,孩子和先生则可能一路被带到楼上,顺势产生更多消费。
很多观察者感慨“年轻人不消费了”。但年轻人用行动回应:“我们消费得起的,都在B1。”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出现: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直奔B1消费,不怎么上楼了。
现在大家的口袋降级有多严重?
有网友说:
以前下班想去喝一杯,现在下班想去陪酒。
以前恨不得天天点外卖,现在恨不得没事就出去送外卖。
以前对好评返现嗤之以鼻,现在都得扒拉好几遍,生怕漏掉。
回想一下,感觉好久没潇洒的喊一声92加满了。
如今,商场消费也出现了一个怪象,好像存在两个世界。
高层商铺冷冷清清,招租都招不满。
但是地下B1层美食区、小商品区却充满了烟火气息,热火朝天。
曾经作为商场鄙视链底端的地下一层,现在竟然变成了一个黄金楼层。
甚至有些网红品牌会跳过一层的王牌铺位,反过来选择地下一层开店。
以前商场运营讲喷淋效应,喜欢把人往楼上引,吃完饭后,消费者一层层往下逛,这样就能实现全业态的流量收益。
如今变了,越来越多的人去商场直奔B1层,偶尔逛到楼上也不多停留,商场就是为了吃饭的。
网友说:不是高层逛不起,而是B1更有性价比。
品类多样、客单价低的B1层已成为“甜品街”、“日用街”、“约饭街”。
用他们的话说,地下才是真正的舒适区,一杯奶茶一份小吃。
人均几十就能在B1吃得饱、玩得好,即使放肆地吃一顿也不会超过200块钱,毫无压力。
01
现在的商场越来越像个大型食堂了。
以前逛商场是为了购物,逛累了顺便吃个饭。
现在刚好反了过来,去商场往往直奔想吃的餐馆,饭后顺便逛个店,但也不会消费。
逛商场真的只是逛商场,主打一个只逛不买,或者是说逛了以后回家上网买。
在商场逛了一整天,最高也没上过三楼,高层商铺没人去,商家愁得直挠头。
甚至,很多人坐地铁过来逛完B2逛B1,饭也吃了,奶茶也喝了,店也逛了,直接转头地铁回家,连地面都不用出,搞得如今的商场都要变成一门地下生意了。
大家为什么不在商场购物呢?是因为不喜欢吗?
不,答案只有三个字:买不起。
月薪两万逛不起商场这句话虽然是调侃,但却戳中了不少人的痛。
都2025年了,大部分商场从头逛到尾,除了吃饭,已经找不出什么特别值得消费的东西了。
网上款式又多,价格又便宜,服务态度还好,一口一个哥哥姐姐,能退能换。
除了奢侈品和珠宝首饰,别的东西要么是买不起,要么是网上买更有性价比,要么是实在是提不起兴趣,慢慢的也就变成了只闲逛吹空调了。
02
商城客流分层,背后是大众消费回归理性,不再冲动,盲目剁手花钱,先三思而后冷静。
这不是消费降级,而是智商升级。
一层以上逛的是面子,B1消费的才是里子。
可以买贵的,但不能买贵了。
说白了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理性消费了,就是性价比和品质我都要。
无论是近来热议的“逛街只去地下层”,还是之前走红的“反向消费”无不呈现出当代年轻人对务实生活观和消费观的推崇。
法国学者安东尼·加卢佐《制造消费者》一书当中,曾经描述过“被制造”的消费者的形象: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,通过拥有一种东西来建立身份认同感。
如今,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,消费主义不再奏效,也不愿轻易为商品的品牌买单了,奢侈品不再成为刚需,奶茶袋子拎去上班也别有一番风味。
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